乡村集市,是农民们忙碌之余的避风港,是他们短暂放松的乐园。在我的家乡桓台县,每逢集市之日,村镇的繁华景象便如画卷般展开。村集,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词汇,不仅是一个地方的集市,更是乡村生活的缩影。
每个村集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一样。有的村集宁静祥和,像个老朋友,总能给你带来温暖和亲切。也有一些村集,虽然繁忙而杂乱,但却同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嘿嘿,说实话,我现在也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拽着娘的衣角哭闹着要糖葫芦吃。其实啊,那时候娘身上哪有什么零花钱,赶集也就是为了让我这个小孩子开心一下,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你知道吗?集市,这一古老的贸易形式,可追溯到殷周时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桓台县便已有三十余处集市,其中新城、索镇、起凤、岔河等地尤为繁荣。然而,“七七事变”后,日军的侵略使得社会动荡不安,部分集市逐渐萧条甚至消失。抗战胜利后,桓台的集市贸易逐渐复苏。到1978年,虽然集市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境内仍有13处集市存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集市贸易迎来了新的春天,经营范围扩大,上市人数激增,集市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1989年,桓台全县的集市数量已达到37处,如今更是增加到了63处,各类农村专业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村集大多设在乡村道路的两侧,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路集”。在桓台各地,村集的集期大多是五天一次,从时间上相互错开,比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当然这都是按照农历来算的。集期的选定,有的是一直沿袭的,有的是当地政府认定的。每逢村集,人们为了抢占好摊位,早早地就来到了集市上。叫卖声、吆喝声、吵闹声此起彼伏,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交响乐演出。尤其是赶年集,大家忙着选购年货,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集啊,简直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庙会,热闹非凡!
不过话说回来,村集的作用可不仅仅是让大家有个地方逛逛而已。这么多年来,村集在促进商品流通、方便群众生活、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可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你看啊,从铁器摊到木器摊,从窑货摊到饮食摊,从杂货摊到蔬菜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王国。赶集,不仅是一种传统和习俗,更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的一种体现。
新城,这个历史悠久的城镇,曾是历代县衙公署和县政府的所在地。城内的古牌坊远近闻名,更有一代诗宗王渔洋的故里。这里的工商业极为发达,明末清初时更是达到了鼎盛。据明天启年间的《新城县志》记载,新城的大集天天有,按照街、关排列:一日为宣化街,二日为南关,三日为十字街,四日为北关,五日为县西街,六日为西关,七日为南街,八日为东街,九日为北街,十日为台后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商品和独特风情。现在的新城大集,每逢农历“三八”为集期,各种摊位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一个购物的天堂。
华沟村呢?这个村子坐落在起凤镇的马踏湖区,8000多人,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江南水乡。你知道吗?清道光十三年,这里确定了每年腊月二十六为集期,这个一年一度的集市在桓台堪称一奇。每年腊月二十六,这里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年集。在那个时候啊,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提前一天赶来赶集,华沟年集简直就成了两天的集市。1984年啊,华沟大集改为“五十”的集期。华沟剧院的院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写道:“演京剧,耍杂技,庆贺物资交流,畅销工农产品;立集市,逢五十,适应四化建设,繁荣乡村经济。”那个盛况啊,真是空前绝后!
索镇呢?清澈的乌河从中穿过,使得这个镇子在清朝末年就成为了水陆两运的工商重镇。索镇大集的集期为“四九”,从集市贸易的繁荣程度来看,它已成为桓台全县的首集。田庄地处桓台中部,集期也为“四九”,其辐射范围达到了百里之外,素有“小周村”之称。这些村集,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
商城大集是农民与城市之间的连接纽带,集期是一六。大集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摊位一个接一个,绵延不绝。这些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新鲜的水果香、烤肉的香气、还有糖果的甜味,这些气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大集画卷。
马踏湖区的鱼龙早市嘛,主要以交易芦苇、莲藕以及鱼鳖虾蟹等为主,这种市口交易时间短,不耽误农活。史书中所记载的露水集就是指这种市口。沿湖各村的夜市,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的地方,不仅是湖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游客们体验乡村风情的重要场所。当夜幕降临,夜市开张,那种繁华与喧嚣令人难以忘怀。
夜市嘛,顾名思义,就是晚上才开市的市场。而鬼市呢,而是指那种在凌晨或者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开始的集市。这种集市一般都比较隐蔽,可能是在某个胡同里,或者某个桥下。摊位上卖的东西也都挺特别的,有些可能是古董,有些可能是二手货,甚至还有些神秘的东西。因为时间特殊,所以去鬼市的人也相对比较少。
每当村集到来之际,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或是步行,或是骑车,或是乘坐拖拉机,纷纷涌向集市。他们带着期待和喜悦,希望能在集市上找到心仪的商品,或是遇见熟悉的面孔,交流彼此的近况。这种氛围,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我,已经很少再去赶集了,但我对小时候赶集的场景仍然怀念不已。如今,娘的身上揣着不少零花钱,但她仍然喜欢在村集上购物。偶尔她会来城里逛逛商场,东张西望却什么都不买,就像以前穷困时只是看看热闹而已。她说,集市上的东西更实惠更接地气。
赶集,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和习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它不仅承载着乡村的记忆和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淳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这些乡村集市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更多的人带来欢乐和便利。(巩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