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戏去……”5月7日傍晚,桓台县唐山镇后大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场“土味”浓浓的乡村文艺演出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
别看舞台小,节目可一点不逊色,歌曲、吕剧、健身操表演,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员是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前脚刚放下饭碗,后脚换上戏服,就登台演得头头是道。
现场互动频繁,欢声笑语不断。“俺就愿意看本村人演的节目,还是这土台子带劲,大家说说笑笑可热闹了,主打一个亲切接地气!”村民耿翠华笑呵呵地说。
没有豪华的舞台,没有先进的音响,台上演出的、台下观看的,都是庄里乡亲。“老百姓喜欢这样的节目,带着‘土味’、冒着‘热气’的演出更受欢迎。”后大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刚说。
“今年小麦子收成好,梅翠娥在家蒸馍馍。细白面来透着香,留给我的丈夫陈世铎......”5月8日上午,桓台县田庄镇宗王村西猪龙河畔,锣鼓铿锵,好戏开唱。
正在演出的是吕剧《喝面叶》,唱腔婉转、唱词朴实,紧接着开唱的是气势如虹的京剧《红灯记》,以及情节生动的吕剧《王汉喜借年》选段。演唱者站在河边的柳树下,台步稳健,伴奏者击鼓弄弦,精神饱满,一段段精彩的演出让围观的戏迷大呼过瘾。戏曲表演间隙,村里的文艺志愿者还来了一段喜庆的扇子舞,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每隔一段时间,这里就会举办一场乡村版戏曲联谊会。“不光吸引了附近村庄的人,还有从马桥、唐山、新城等周边乡镇特地赶来听戏的群众,我们的戏曲联谊会名声在外呢!”宗王村戏曲爱好者王立坤说。
随着天气转暖,在桓台县的乡村,一场场接地气的文艺演出持续不断。“演员们唱得好,舞得好,精气神儿也好,老百姓都喜欢看。我参加了扇子舞队,也经常登台演出呢。”起凤镇乌北村村民刘元丽说。“希望村里多举办这种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唱一唱、跳一跳,拉近了邻里关系,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马桥镇西店村村民陈伟吉说。
村村有好戏,文化是灵魂。“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接地气的戏曲、歌舞文艺演出活动,将农村群众聚拢起来,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桓台县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力量,健全乡村文艺人才利用和培育机制,大力培养乡村文艺领军人才。选拔一批优秀文艺骨干,成立多支文艺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展演活动。提升打造“百姓大舞台”“蒲公英”公益培训等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把精神文化食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打通文艺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村、以文兴业,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群众带来更多的文化‘红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桓台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说。(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