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大家伙注意了,我在这里说个事。”在淄川区,这句耳熟能详的“大喇叭”开场白一经响起,居民们会立刻意识到有新的宣讲内容要向他们传达。
巧用“大喇叭”“小喇叭”,善用云端“扩音器”,通过多种演出形式,让宣讲内容唱出来、演出来、舞出来……今年以来,淄川区顺应群众的认知方式和接受习惯,在坚持“明理胡同”宣讲品牌引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打造出多个“土味”宣讲ip,提高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覆盖面和参与度,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小“喇叭”齐发声 理论宣讲愿意听
“话虽土,却在理,让人容易接受,必须点赞!”
“不孬!说得实在接地气。”
“说得太有水平了,杠杠的家乡话!”
……
在“大喇叭”短视频评论区,类似的留言随处可见。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以及幽默语言的宣讲形式,吸引了众多观众。“每期节目我都要看,一次不落,淄川话听起来特别亲切。”将军路街道颐泽社区居民于书婕就是“大喇叭”的忠实粉丝。
利用短视频的流量优势,淄川区创新打造的“土味”ip——“大喇叭”宣讲,经常以拉家常的方式与群众“见面”。至今,“大喇叭”宣讲已推出28期,累计观看量突破了1000万人次。
为了将宣讲覆盖到全域、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淄川区还依托5000支“村村响”“小喇叭”,每天播音12个小时,党的创新理论和最新政策有效传播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文化广场。
用群众喜爱听、能听懂的“大白话”,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乡村振兴、医疗保障等热点有机结合,通过大小“喇叭”,淄川区的“土味”宣讲ip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让百姓听得进去、听得明白。
“理上网来”随时传 形成云端“扩音器”
“要想把村里的群众凝聚在一起,就得从大家最关心、最期盼的小事做起。”4月底的一期“岭上夜话”直播时,岭子镇小王家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怀波围绕村居党建情况、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内容进行了宣讲,朴实的语言让宣讲内容更加接地气。
将抽象的理论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出去,才能被群众理解和掌握,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淄川区将理论宣讲从“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借助网络直播平台,积极推动“理上网来”,打造了“明理胡同”理论宣讲直播间,“岭上夜话”“初心学堂”等各具特色的直播间被众多市民所熟知。
在直播中,不同的宣讲主题和内容穿插进行。群众只要喜欢听、想要听,“明理胡同”直播宣讲就及时“安排”,用乡音土语,服务本地居民的同时,也让长期在外的淄川游子通过滑动手指,即刻“回”家,利用多种互动,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编排演出传理论 花样宣讲更受益
“打竹板,乐陶陶,姐妹四人兴致高,上台说段新快板,说说美德健康60道……”在4月下旬的一场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巡回演出中,淄川区的新编音乐快板《美德健康60道》以欢快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语言,让理论宣传变得有“意义”又有“意思”。
快板、舞蹈、聊斋俚曲……为进一步增强宣讲吸引力,淄川区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舞出来、演出来。目前,淄川区幸福乐坊艺术团、老年戏曲音乐协会、老年大学京剧团等各类艺术社团等组织,创作出聊斋俚曲《铸魂马鞍山》、现代京剧《叮咚小院》《山梦》等作品,走村居、到小巷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以通俗化、大众化引领理论宣传宣讲形式创新,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本途径。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穆立华表示,淄川区将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上下功夫,在内容与形式、需求与供给的统一中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淄川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淄博日报全媒体记者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