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大家接续努力、久久为功,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世人皆知长城三大关的雄伟壮阔,抑或见过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巍峨险峻,却少有人了解位于山东境内的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
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自西向东进入淄博。“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淄博如何保护、传承齐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让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让齐长城文化在淄博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旅游观光、城市赋能等方面打响品牌、出圈升温?
回望:追溯千年齐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经过相关论证,孟姜女所哭的长城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
修长城,是古代增强军事防御的重要工程。春秋争霸时代,齐国率先成为东方强国,因争霸和领地、财富安全需要,修筑了世界上最早、绵延六百多公里的长城。鲁国、楚国,是齐国修筑长城防御的主要对象。史书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齐长城的军事意义,一目了然。齐长城的修建,秉承“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的原则。直到今天,齐长城的保护与修缮、重建,依然延续着这一传统。
作为齐文化的标志性载体,齐长城不仅深刻影响了齐鲁人文历史,还使淄博具有了长城文化特质。古代淄博处齐地中心、交汇齐鲁、拱卫齐都,齐长城在此与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山区诸多山险、关隘工事,共同构成巨大的综合性防御体系,以线带面、重点控制、纵深布防。《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先秦淄博已有临淄、淄水、齐长城与徐关等地名,因此,齐长城见证了淄博历史巨变。
2600多年前,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成为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如今,历经岁月磨洗的齐长城遗址,仍蜿蜒屹立于齐鲁大地的群山峻岭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齐鲁文化的“守望者”。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齐长城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
守护:全力织密管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齐长城淄川段巡护队领队闻其东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深感守护好长城责任重大,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长城保护好、传承好,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齐长城遗址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保存环境复杂。我市采取法律保护、人力巡护、技术防护等措施,构成了接力式、全方位的守护网。
2023年1月,《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施行,为有效保护齐长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齐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守牢安全底线,实施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制度,严管“红段”、紧盯“黄段”、不放松“绿段”,对已划定为“红段”和“黄段”的齐长城,制定专项修缮计划,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先后完成风门道关段、核桃崮段、两平段、城子段等齐长城本体修缮工程;对已划定“绿段”的齐长城,实施原址保护,加强日常监管。
巡护保护,落到实处很关键。
现在,正是休闲游、自驾游旺季,到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段附近游玩的游客逐渐增多。每天早上,家住博山区域城镇的文物巡护员孙启彬都会拿起水壶、背上点吃的,趁着天凉早早从家出发去巡护齐长城遗址,这样能赶在中午太阳毒辣之前下山,一趟来回就是30多公里。孙启彬的主要工作,就是查看在他巡护范围内的1200米齐长城本体有没有被破坏,同时56岁的他还是一名宣传齐长城历史文化和保护常识的“宣传员”。
5月19日上午,巡护结束的孙启彬碰上了几名慕名而来的游客,便为他们介绍起了齐长城的位置和走向。“风门道关段是齐长城墙体保护比较好的,它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墙体沿山脊线分布……”
像孙启彬这样的巡护员,我市有158名。他们大多从小长在齐长城脚下,对他们来说,把齐长城保护起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因此,数年如一日,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齐长城巡护一线,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
每次巡护结束,孙启彬都会留好照片资料,并在“淄博齐长城”手机app记录工作。如遇突发事件,他们可在现场及时记录并通过app一键上报至上级文物管理部门。这便是我市创新齐长城保护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的齐长城智慧管理系统。截至目前,依托这个系统,我市已记录超117928小时的巡护时长,巡护人员提交的大量齐长城现状资料,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就这样,一个人接一个人、一段路连一段路,齐长城管护网被牢牢织密。
传承:焕发蓬勃生命力
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修缮,进而综合开发利用,让人们看得见、读得懂,齐长城的底蕴与风采才能由此“活”起来。
小满时节,穿行在石门片区齐长城风景廊道,山峦叠嶂,碧水潺潺,古老的齐长城蜿蜒其间,“小黄山”十八盘、镇门峪水库等景点人气旺盛,随处可见的民宿、农家饭庄,让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放慢脚步的惬意。
31公里齐长城风景廊道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博山西部山区的交通承载能力,再加上齐长城文化ip的加持,将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红叶柿岩景区、西厢村等多处古村落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作为一条代表齐鲁历史文化底蕴的廊道,齐长城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23年2月,我省部署建设“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齐长城便是“四廊”之一。
齐长城淄博段是齐长城中段,主线共有39段,长约110.84公里,横贯淄博市南部山区,主要分布在淄川、博山和沂源境内,约占整个齐长城长度的六分之一,保存相对完整,从而使淄博成为山东省长城文化研究与保护的重要城市之一。我市运用“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这个有力抓手和文旅招牌,结合沿线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让齐长城借助文旅发展的新契机,不仅逐渐展示出自身蕴藏的文化魅力,更有效带动沿线乡村依靠文旅产业致富增收。
无论是瓜果飘香的乡村采摘体验,还是陶瓷琉璃、灯工内画等非遗技艺,无论是魅力独特的颜神古镇,还是用心修建的潭溪山洞穴崖壁酒店,都与齐长城、沿齐长城文化体验廊道形成了紧密结合和有机互动,丰富了我市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的层次感,使齐长城的修复保护与旅游开发萌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项目带动,让齐长城“活”起来。作为淄博齐长城沿线重要文旅项目之一,山东文旅·红叶柿岩旅游区选址于齐长城脚下的古村落——和尚房村。在这里,游客可以秋感红叶之静美、畅享乐园之活力。它瞄准“全国首家山岳主题度假乐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发展目标,坚定“一企带多村”共同富裕模式,构建文旅新场景,打造成为展现淄博乃至山东文化与魅力的靓丽名片。现在,景区周边姚家峪等村庄的很多村民都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培育,以文旅项目建设为引领,深入挖掘齐长城沿线的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红色文化、爱情文化等,充分利用丰富秀美的自然风貌,聚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淄博段)建设,全方位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同时,通过举办202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齐长城)高质量发展大会、“齐长城宿集”高端论坛等活动,突出齐长城文物、文化、景观等价值,实施乡村旅游培育、优质景区提升和文旅品牌塑造,博山中郝峪村、淄川牛记庵村、沂源龙子峪村等一批特色村庄、景区、产业与非遗项目等,通过齐长城串珠成链,熠熠生辉。
齐长城承载着淄博的沧桑变迁。人文资源聚集,是齐文化发展变革的历史记忆线。我市将抓住山东省推进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和“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机遇,把齐长城淄博段作为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快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杆城市,让齐长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