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深入贯彻学习《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八部委《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重点围绕实施《中共淄博职业学院委员会思想政治工作培根铸魂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文件精神,发挥辅导员在美育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创新美育实践教学,坚持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五维”融合,不断提升美育工作水平,为学校美育工作提升格局、开拓思路。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队伍打造,落实课程思政
以美育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实践中克服当前高校美育场所仅靠课堂、美育实施者仅靠专业教师、美育内容仅靠专业教材、美育形式单一讲授式等片面性和单一化矛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凝练高质量、科学化、规范化、多样化美育工作新理念。
(二)尊重个性发展,分类聚向培养
设立“艺术培育”和“专业实践”工作坊。“艺术培育”工作坊以经典红色合唱歌曲和舞蹈排练指导为主;“专业实践”工作坊定期展演学生优秀作品,将匠心文化融入实境训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自主实践。培育艺术实践精品项目,打造了“‘艺’启行知”美育工作室、“印象乡村”社会实践、“奋进新时代”情怀展示等工作品牌,持续深化教育效果。
(三)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工匠
秉承“融入专业、服务发展、锻造匠心”的特色文化育人理念,通过自主选修、专题讲座、主题探究等形式,将美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衔接。搭建“红色情境课堂”,让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重现某个课程场景,强化美育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特色,组建各类艺术社团,推动职业文化与专业文化交相辉映,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
(四)汇聚淄职精神,熔铸校园文化
探索艺术实践和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径,将思政工作植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合唱、表演、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创作演出中更加深刻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广泛借力社会资源,邀请艺术家、“双百”大师进校园,实现多点融合,推动红色文化、课程化、校园化、实践化、常态化建设。
二、成果成效
(一)打造品牌,以“美”引“德”
深化美育实践教学,全力打造“‘艺’启行知”文化品牌和“印象乡村”国家级志愿服务队。自制mv《在灿烂阳光下》,先后刊登在学习强国、淄博文明网等多家媒体,获第十三届大学生科技节思政育人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青春礼赞百年史”音乐团课、红歌会等活动相继被学习强国、新华社等平台宣传报道。获国家级学生技能大赛奖项2项,山东省大学生合唱艺术节一等奖等省级奖项11项。
(二)塑造榜样,以“美”提“智”
组建各类特色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需求。红帆艺术团将舞蹈、歌唱艺术形式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汉语魔方社团,在剪纸、手工、书法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工匠精神氛围,教授学生从技术到技艺,实现对于职业技能技艺的“美”之追求。
(三)创新形式,以“美”促“体”
组织开展“快乐奔跑”、学工系统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竞技之中。在新生军训期间采编军训简报,将体育与国防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参训新生从入学之初就牢固树立“加强体育锻炼,勇担时代重任”的意识。与5个校外基地共建实践基地,组织青年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
(四)凝心聚力,以“美”带“劳”
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工作室骨干成员走上抗疫志愿者岗位,组织抽检、整理物资;抗疫主题mv《灯火里的中国》,师生们以歌声讲“战”疫,用实干显担当;开展“劳动光荣 匠心筑梦”劳动实践周,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并通过手工作品义卖,助力“希望小屋”建设。
三、经验总结
(一)做新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协同引领
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新方法,构建人文素养课、专业课、主题班会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建成“艺启行知”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以合唱团、舞蹈团为载体,注重丰富和拓展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路径。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深入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群体的业务水平,推动系统化、高质量的开展各项活动。
(二)做实课程思政改革,推动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功能,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工匠精神、专业文化等内容。把大事、时事、身边事、新鲜事纳为教育素材,用符合时代的“真人真事”感染学生,用源自生活的“真情真意”浸润学生,用趣味生动的“网言网语”引导学生,将工作室切实打造成学工同仁的沟通平台、家校合育的交流纽带、青年学生的发展支点。
(三)提升实践育人效果,聚焦服务青年
优化升级校内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团、志愿者服务、校园文化艺术、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周”等活动学悟劳动精神,体悟劳动艰辛。用好“微校园”“易班”等融媒体平台,开好“青春梦想”等系列主题班会。
(四)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力求同频共振
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劳动最光荣”等教育活动,培育劳模精神,牢固树立劳动为荣的坚定信念。坚持“问题、需求、目标、效果、特色”五位一体的育人导向,主动适应新时代职业高等教育内外部的深刻变革,聚焦“五育并举”“劳美浸润”等前沿问题、热点课题,探索职业高等学校美育工作规律,推进美育与思政实践同向同行。(丁好)